戰(zhàn)國時魏國人,約生活在前4世紀的戰(zhàn)國時代,當時諸侯國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,都十分重視天文的觀測與研究,在這種環(huán)境中,石申編寫了一部名叫《天文》的書,共八卷,后人尊稱為《石氏星經》,可惜這部書在宋朝以后失傳,但在唐朝編著的《開元占經》中了記載了其中的一些片斷,后人根據這些片段整理出了一份“石氏星表”,記載有28宿距星(每一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標志星叫做這一宿的距星)和115顆恒星(據《開元占經》中的恒星編號來推斷,《石氏星經》應載有121顆恒星,《開元占經》的記載中遺失了6顆)的赤道坐標位置。古希臘的天文學家依巴谷在前二世紀測編過一份星表,在他之前,還有兩位希臘天文學家于前三世紀對一些恒星的位置進行過測量,但他們的工作都比石申晚,因此,石申的《石氏星經》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!妒闲墙洝分袑28宿距度(28宿距星間的赤經差)和其他一些恒星入宿度(恒星同所在宿距星的赤經差)的測量數(shù)據,是中國古代早期恒星觀測的重大成果;石氏星表的赤道坐標有28宿距星的距度和去極度以及28宿之外其他恒星的入宿度和去極度兩種,從本質上看與現(xiàn)代天文學上使用的赤道坐標系是一樣的,比歐洲早了兩千年。石氏星表是后世進行許多天體測量的基礎。例如對日、月、行星的位置和運動測量,都要用到其中28宿距度的數(shù)據。因此,它是我國天文歷法中一項重要的基本數(shù)據。石申生平活動情況不詳,但一部《石氏星經》足以使他名垂青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