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伯渠(1886—1960) 原名林祖涵,湖南臨澧人。1902年入湖南西路師范學校學習。1904年被選送到日本東京弘文學校留學。1905年8月經黃興、宋教仁介紹,在東京加入同盟會。不久,反對日本政府頒布《取締清韓留學生規(guī)則》,毅然歸國。1906年春在長沙振楚學堂任教并在西路公學任職,負責同盟會宣傳品在湖南的秘密發(fā)行工作。1907年受同盟會委派到東北,以吉林省勸學總所會辦等身份為掩護,開展對東北綠林武裝的聯(lián)絡工作。辛亥革命前夕被召回湖南,在新軍與巡防營從事兵運工作。辛亥革命后,積極投入反對袁世凱的“二次革命”,失敗后被通緝,于1913年5月逃往日本。1914年7月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。后奉命回國,到漢口、長沙等地組織反袁活動,曾任湖南護國軍總司令部參議、湖南省公署秘書及代理政務廳長等職。
1917年參加護法斗爭,任湘南護法軍總司令部參議、湖南省財政廳長。1918年春,隨部隊撤退至郴州。期間,開始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。1920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。1921年經李大釗、陳獨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23年1月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總務部副部長。此后的一段時間里,在協(xié)助孫中山確定聯(lián)俄、聯(lián)共、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改組國民黨工作中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在國民黨一大、二大上均當選為中央執(zhí)行委員。1925年8月廖仲凱遇刺后,遞補為國民黨中央執(zhí)行委員會常務委員,兼任農民部部長。1926年,到國民革命軍第六軍任副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。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。起義失敗后輾轉赴蘇,1928年秋到達莫斯科,先后在莫斯科、海參崴學習和任教。在此期間,同瞿秋白、吳玉章及蘇聯(lián)語言學家一起,制訂中國北方話拉丁化方案。1932年下半年啟程回國。1933年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,先后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國民經濟部部長、財政部部長。紅軍長征開始后,任沒收征發(fā)委員會主任和總供給部部長。1935年長征到達陜北后,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辦事處財政部部長、辦事處主席等職。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陜甘寧邊區(qū)政府主席,被人稱為“延安五老”之一!
從1937年起,多次擔任國共談判的中共代表,后又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,為開展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工作作出了貢獻。在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,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任政協(xié)全國委員會委員、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等職。在1956年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再次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。在第一、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,均當選為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!
1960年5月29日病逝于北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