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玉:相傳宋玉是屈原的學(xué)生。好辭賦,為屈原之后辭賦家,與唐勒、景差齊名。戰(zhàn)國后期楚國辭賦作家。宋玉的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,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(shù)的直接繼承者。在他的作品中,物象的描繪趨于細膩工致,抒情與寫景結(jié)合得自然貼切,在楚辭與漢賦之間,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。戰(zhàn)國后期楚國辭賦作家。關(guān)于宋玉的生平,據(jù)《史記屈原賈生列傳》載:"屈原既死之后,楚有宋玉、唐勒、景差之徒者,皆好辭而以賦見稱。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,終莫敢直諫。"記述極為簡略。《韓詩外傳》有"宋玉因其友而見楚相"之言。劉向《新序》則作"宋玉因其友以見楚襄王","事楚襄王而不見察",同時又有"楚威王(襄王的祖父)問于宋玉"的話。王逸在《楚辭章句》中則說他是屈原的弟子。晉代習(xí)鑿齒《襄陽耆舊傳》又說:"宋玉者,楚之鄢人也,故宜城有宋玉,始事屈原,原既放逐,求事楚友景差。"總之,關(guān)于宋玉的生平,眾說紛紜,至難分曉。大體上說,宋玉當生在屈原之后,且出身寒微,在仕途上頗不得志。宋玉究竟有哪些作品呢?這是自古至今難以質(zhì)證的問題!稘h書藝文志》著錄宋玉賦十六篇,但篇目已不可考;而現(xiàn)存題為宋玉賦者則僅有十四篇:王逸《楚辭章句》載《九辯》、《招魂》,《文選》和《古文苑》等書還載有《風(fēng)賦》、《高唐賦》、《神女賦》、《登徒子好色賦》、《對楚王問》等數(shù)篇,古今許多學(xué)者經(jīng)過研核鑒別,多認為《招魂》乃屈原所作,《九辯》為宋玉所作,其他均系后人偽托,F(xiàn)舉幾例:
一《文選》、《古文苑》等書所錄各篇散文賦的體式,并非楚辭體;而是西漢司馬相如所創(chuàng)制的那種散文賦體。這種體式不是宋玉所處的戰(zhàn)國時期所能產(chǎn)生的。所以,如果定要說它們是宋玉之作,那么,這位宋玉就不可能是戰(zhàn)國時期的楚人了。
二 這些作品多為宋玉與楚王對話的形式,而在敘事行文中又常稱“楚王”、“楚襄王”,以常理揆(kuí)之,宋玉既是楚人,就不能在稱本國國君時冠一“楚”字,更不能在國君生前預(yù)稱其溢號。
三《笛賦》有言:“宋意將送荊卿于易水之上,得其雌焉。”如果認定宋玉主要生活年代為楚襄王時,而荊軻刺秦王則在楚王負芻元年,晚于襄王數(shù)十年,那么,荊軻的典故就決不會被幾十年前的宋玉所引用。退一步說,即使負芻元年宋玉尚存,也不會將同時的故事這樣寫進自己的作品中。
四 這些作品多是明顯地以第三者口吻寫的。宋玉不應(yīng)在作品中直呼己名,如“宋玉、景差侍”、“問于宋玉曰”、“宋玉對曰”,等等。
五《高唐賦》述曰:“昔者,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浦”,顯系后人追記之詞。
六《高唐賦》、《神女賦》、《高唐對》共敘一事;《諷賦》、《登徒子好色賦》內(nèi)容相仿,文氣格調(diào)雷同。尤其《高唐對》一篇,文字與《高唐賦》首段基本一致,只將神女自述之言增益四句,實乃《高唐賦》首段的重錄。
七《古文苑》成書較晚(相傳為唐人舊藏本,北宋孫洙得之于佛寺中,后經(jīng)南宋韓元吉、章樵厘訂注釋),而《笛賦》、《大言賦》、《小言賦》、《諷賦》、《釣賦》、《舞賦》卻首次被它所著錄。假令此等作品確系宋玉所撰,那么,去古未遠而且見聞廣博的劉向、王逸何以不將其收入《楚辭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