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、鳴沙山、月牙泉:千年的守望
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(qū),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。
鳴沙山,因沙動成響而得名。山為流沙積成,沙分紅、黃、綠、白、黑五色。其山東西綿亙40余公里,南北寬約20余公里,主峰海拔1715米,沙壟相銜,盤桓回環(huán)。沙隨足落,經(jīng)宿復初,此種景觀實屬世界所罕見。
月牙泉古稱沙井,俗名藥泉,自漢朝起即為“敦煌八景”之一,得名“月泉曉澈”。處于鳴沙山環(huán)抱之中,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。面積13.2畝,平均水深4.2米。水質(zhì)甘冽,澄清如鏡。有之稱“沙漠第一泉”。
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(shù)十米。但雖遇烈風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沒,地處戈壁而泉水不濁不涸。這種沙泉共生、泉沙共存的獨特地貌,被譽為沙漠奇觀。
70年代中期,當?shù)貕ɑ脑焯锍樗喔龋敖陙碇苓呏脖黄茐、水土流失,導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劇下降,從而月牙泉水位急劇下降。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時間是在1985年,那時月牙泉平均水深僅為0.7至0.8米。由于水少,當時泉中干涸見底竟可走人,而月牙泉也形成兩個小泉不再成月牙形。這使得“月牙泉明日是否會消失”成為許多人關(guān)注的焦點。此后,敦煌市采取了多種方式給月牙泉補水。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.3米,泉水面積減小到7.8畝。
目前,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,如果不進行根本性治理,月牙泉這一世界級遺產(chǎn)將面臨干涸枯竭的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