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宋以來,不少文人騷客不惜洋洋灑灑為牡丹作詩撰文,形成洋洋大觀的牡丹文化,并演繹出眾多有關(guān)牡丹的神話傳說、軟聞趣事。
傳說,天授二年臘月初一,西京長安大雪紛飛,武則天飲酒作詩,乘興醉筆寫下沼書:"明朝游上苑,火速報(bào)春知,花須連夜發(fā),莫待曉風(fēng)吹。"百花懾于此命,連夜開放,獨(dú)牡丹不違時令,閉蕊不開。武則天盛怒之下,將牡丹貶出長安,發(fā)配洛陽,并施以火刑。牡丹遭此劫難,體如焦炭;卻根枝不散,在嚴(yán)寒凜冽中挺立依然,來年春風(fēng)勁吹之時,花開更艷,被譽(yù)為"焦骨牡丹"。
對牡丹的另一傳說,則是唐明皇李隆基偕楊玉環(huán)夜游長安宮沉香亭,這位"后宮佳麗三千人,三千寵愛在一身"的貴 妃,聞聽洛陽牡丹已盛開,而禁苑中的木芍藥尚含苞末綻,遂使宮人擊鼓催之,花仍不開,她一怒之下,將牡丹全部貶到洛陽。可牡丹到了東京洛陽,剎那間,百花枝頭燦爛輝煌,一齊綻放。其實(shí),以科學(xué)態(tài)度觀之,西安雖和洛陽在同一緯度線上,但溫、濕度較洛陽均稍低,洛陽則西隔崇山峻嶺,又在邙山之陽,較長安春早之故。為此,一代詩仙李白有《清平調(diào)》詞"名花傾國兩相歡,常得君王帶笑看,解釋東風(fēng)無限恨,沉香亭北倚欄桿"之句譏諷楊玉環(huán),由是貴妃銜恨,貶抑一代詩仙李太白,終生郁郁不得其志。
這些傳說顯示出牡丹不畏淫威、堅(jiān)貞不屈的風(fēng)格,也正是中華民族錚錚鐵骨和浩然正氣的寫照。
自從洛陽牡丹享譽(yù)國內(nèi)外之后,前來求購的絡(luò)繹不絕,隋、唐兩代中日 交往頻繁、洛陽牡丹傳至日本,被日本人民奉若至寶。我國的鄰邦朝鮮、韓國也廣為栽培,隨后,美洲、歐洲不少國家也相繼引種,把洛陽牡丹稱為"中國花"或"天都神花"。北宋末年,中原兵陷,洛陽宮苑毀于一旦,牡丹的栽培、繁殖也隨之衰微,移至南宋京城杭州。明亮靖年間毫州、曹州人自洛移植牡丹,成為新的牡丹勝地。四川天彭、江蘇鹽城均有洛陽牡丹名品栽種,自此,洛陽牡丹遍及神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