折扇,又名“撒扇”、“繖扇”、“掐扇”、“摺迭扇”、“摺疊扇”、“聚頭扇”、“聚骨扇”、“櫂子扇”、“旋風扇”。是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、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摺迭的扇子;用時須撒開,成半規(guī)形,聚頭散尾。
折扇最早出現(xiàn)于宋代,據(jù)記載它是一種舶來品。一把折扇主要由扇骨、扇頁和扇面三部分構(gòu)成。普通的折扇,一般用竹木做扇骨,韌紙做扇面。講究一點的,扇面上還要題詩作畫。高級的折扇,扇骨和扇葉往往要用象牙制作。上邊呢還要雕刻出各種紋飾,扇面也大多帶有名人的字畫。
折扇系日本發(fā)明。古稱倭扇,是由日本遣唐使作為進貢禮品帶到中國。折扇狀似蝙蝠,有撒扇、聚頭扇、蝙蝠扇、摺扇等諸稱。第一把折扇是用檜樹薄片縫制而成,所以稱為檜扇,后來改為紙扇面。平安時代初期便有了折扇。據(jù)《西宮記》記載,平安初期,每逢夏季,宮廷貴族賜予侍臣折扇,折扇成為宮中活動時侍臣攜帶的物品之一。后來宮廷女子也受其影響,經(jīng)常拿把折扇,作為身邊的裝飾品。
《在園雜志》記載,我國古代所用之扇,要數(shù)紈扇歷史最早。至于近代人所用的折扇,又叫撒扇,是明代永樂年間,朝鮮國入貢中國的。永樂皇帝喜歡這種扇卷舒方便,就命宮中工匠仿造。后來由宮中傳出,很快就風行全國,普遍使用了。
最初,明宮中也不過使用竹骨繭紙薄面折扇而已。后來朝廷定制,每年多造重金折扇進獻御前。這種折扇,一面命待詔學士書寫端楷詩詞文句,另一面由畫苑畫師繪上工致畫圖。預定在每年農(nóng)歷5月1日進呈,以備皇上在5月5日端午節(jié)分賜給嬪妃宮女。這種重金折扇,釘鉸眼線,都用精金制作,每扇價值五金。
這種習尚,在明代宮廷中,日盛一日。折扇選用材料,越選越精,極奇窮巧。扇骨有用象牙的,玳瑁的,檀香的,沉香的,粽竹的,以及各種木料的。工藝則有螺鈿的,雕漆的,漆上灑金的,退光洋漆的。還有鏤空邊骨,內(nèi)藏極細小三十二張牙牌的。有鏤空通身,填滿異香的。更有空圓釘鉸中,藏著極小骰子的。這些折扇骨,都刻有各種花樣,備極奇巧。還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狀,更有些扇骨釘鉸藏在里面,外表一點兒痕跡也看不出來。至于扇面,有白紙三礬的,有五色繽紛的,有糊香涂面的,有捶金的,有灑金的。
明永樂帝開始主導折扇潮流,他命令內(nèi)務府大量制作,并在扇面上題詩賦詞,分贈于大臣。一時折扇大貴,成為一種時尚。文人雅士學著互贈題詩詞字折扇,表喻友情別意。手持折扇,成為當時生活中高雅的象征。折扇一旦流行,久盛不衰。在清代,折扇之隨處可見,簡直登峰造極到有泛濫的嫌疑。明清時,在折扇生產(chǎn)地--江南一帶,出了很多名士,他們的風流才情,與折扇有著絲絲縷縷的關(guān)系。他們所營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圍,表現(xiàn)出柔情氳氤的詩畫美境;通過以折扇為媒介,流傳于皇宮、府第、閨室、民間、海外。而折扇也因了這些美畫佳句身價百倍。
根據(jù)制作材料和方法的不同,這些折扇命名也不一樣。扇骨多而輕細的,叫春扇或者秋扇。以香料涂沫扇面的,叫香扇?梢圆卦谘プ又,以備行旅途中使用的,叫靴扇。更有一種以各色漏地紗為扇面,可以隔扇窺人的,叫瞧郎扇。還有一種左右可以打開,制成三層扇面,中間一層畫著春宮畫的,叫三面扇。此外,根據(jù)制作式樣各別,產(chǎn)地和制作人不同,而叫做黃扇、曹扇、潘扇、川扇、青陽扇等等。
折扇的附屬裝飾品,是扇墜。有人認為,扇墜以蜜結(jié)迦南為第一,其次是宋做舊玉的小飾件,再次為虎斑貝(寶螺)、金絲,各色玉做的也算好。至于琥珀、蜜蠟之類扇墜,就是下品了。
相傳制作折扇歷史最久遠的,是杭州的芳風館。這家世代制售折扇為業(yè),因此致富。在杭州城內(nèi)構(gòu)置一處別墅,花木竹石,十分精幽!对趫@雜志》的作者在杭州代掌府政時,曾經(jīng)造訪其家。座間詢問主人制扇之法,主人拿出一柄小巧折扇,說,這叫“百骨扇”,傳世已經(jīng)數(shù)代了。數(shù)一數(shù),扇骨果然有一百之多。但一點兒不顯得扇骨多而厚大。顏色古潤蒼細,的確是傳世古物。聽主人講,這種扇,當時已經(jīng)不能仿造了。即使仿造出來,效果也十分不佳。
《白下瑣言》記載,南京造作折紙扇骨素有盛名。當時制扇業(yè)多聚居通濟門外。用杭連紙的扇面叫本面,用京元紙的叫蘇面,比本好。當時三山街綢緞廊一帶,業(yè)扇者不下數(shù)十家。張氏慶云館最為有名。這家制扇,楷磨光熟,紙料潔厚,很遠地方的客商都趕來購買。只是價格較高,而且時樣短小,要想求購舊時那些老粽竹、櫻桃紅、湘妃竹等類扇骨長而腳方的樣式,多半尋覓不到了。而且,扇業(yè)者都愛追趕時髦,在扇骨扇面雕刻字畫,還愛從《紅樓夢》一類小說女主人公中取名,以致正統(tǒng)文人覺得有失雅馴,受到一些人的指斥。這已是清中葉的事。此外,《香祖筆記》還記載,明代成化、弘治年間,南京制扇骨最精有李昭、李贄、蔣誠三人。
此外,蜀扇也早享盛名。談遷《棗林雜俎》中“川扇”條記載,明亡時,錢謙益曾將蜀扇贈送給清豫親王多鐸,可知蜀扇亦為當時天下珍品。近代成都制扇業(yè)者不多,只是川中榮昌、隆昌等地有制折扇業(yè)者,產(chǎn)品銷成、渝等處。
一柄折扇,兩種畫面。一面歷史,一面現(xiàn)實。一面書畫,一面可能是空白,留給后人思考后填充。折扇在引風納涼方面的作用,遠不如蒲扇直截了當,但無論團扇,還是折扇,都是在實用基礎(chǔ)上的進步,是對生活美化的裝點。它是掛在時代腰間的奢侈品。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必然會遺忘折扇的時代,折扇之被重新拾起,已脫離其扇風的本意,而變成某種完全情緒化或曰文化的東西。在今天,折扇已成為中國的折扇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(chǎn)國和出口國,銷往許多國家,當然也銷往日本——那曾經(jīng)是折扇的故鄉(xiāng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