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花挑》群舞源自固始,在固始縣流傳400年余歷史,固始群眾將其稱之為“花挑子”。道具是一支細軟而有彈性的竹制扁擔,纏以彩紙,兩端各懸掛一只竹藍,竹藍外沿扎滿彩花。表演時一女性擔起“花挑”舞動,形成舞蹈狀態(tài)。傳統(tǒng)的固始花挑表演形式大致有5種。各鄉(xiāng)鎮(zhèn)均有表演“班社”,其中以蔣集為最。
《花挑舞》的改編始于1956年,第一次全國文藝采風(fēng)時期,固始花挑表演時,男女混編,有一定情節(jié)。第二次改編始于1958年,第三次改編于1983年,此次采取全部更換年輕演員,對服裝、道具、舞蹈動作、音樂均進行了改編和再創(chuàng)作,基本形成現(xiàn)在的群舞模式。1983年曾參加全國首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匯演(比賽),榮獲三等獎。1993年9月27日國家旅游局舉辦“世界旅游日中國鄭州主會場開幕式”文藝展演巡游活動,“新鄉(xiāng)花挑”應(yīng)邀參加表演,演員40人,組成方陣,沿鄭州市金水大道進行行進式表演,然后進入鄭州省體育場,進行原地表演。當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(lián)播欄目中有一個5-7秒的閃回鏡頭予以報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