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來吃貓仔粥啊,鮮香又利口!”每到夜幕降臨,在閩南地區(qū)的街市上,三三兩兩的貓仔粥小攤上便會傳出一陣陣熱鬧的叫賣聲,而那誘人食欲的香味也隨之在街市上飄散開來。
貓仔粥并不是用貓肉煮成的粥,而是閩南地區(qū)的一種既是粥又是菜的傳統(tǒng)粥品。制作貓仔粥時,要選用上等的江南大米當主料,先將大米浸泡后再瀝干,然后放在鋪有紗布的籠屜中蒸至剛熟,等到有客人來時,攤主便抓起一把米飯放入海碗中,然后將鍋放在火上,倒入鮮湯燒沸,再把準備好的肉片、魚片、魷魚、牡蠣、蟶子、豬肝、豬腰、蝦仁、香菇、茼蒿、芹菜、鮮菜心、蒜末、蔥末等二三十種配料按順序下入鍋中,緊接著用扇子猛扇爐火,將鍋中的東西煮熟,再加入精鹽、胡椒粉、味精、魚露等調(diào)料,頃刻之間,一碗香噴噴、鮮美可口的貓仔粥便端到了客人面前。如果遇到隨和健談的攤主,他還會娓娓地向客人講起這貓仔粥的來歷。
關于貓仔粥的來歷,閩南地區(qū)有一種說法。南宋末年,京城臨安(今杭州)失陷,小皇帝趙昺及左右丞相陸秀夫、陳宜中等人被元軍追殺,南逃至閩南沿海地區(qū)。一天,他們隨身帶的糧食吃光了,君臣饑腸轆轆,左右丞相輪流背著小皇帝來到漁村一個大戶人家乞食。財主見是幾個滿面塵土的乞丐,就把飯后準備喂貓的殘羹剩飯做成粥施舍給他們。君臣幾人饑不擇食,當即便風卷殘云般地將粥一喝而盡。后來,他們南逃到廣東崖山安頓下來,一談到那段難忘的逃生經(jīng)歷,便想起那美味的粥?墒牵实凵磉叺挠鶑N卻做不出這樣的粥來。后來御廚靈機一動,駕舟返回當初皇帝乞食的漁村,學會了這種粥的制法。不久,崖山亦被元軍攻陷,君臣死的死,逃的逃,那位御廚也潛回了在閩南地區(qū)的老家,從此也就經(jīng)營起獨家風味的貓仔粥來。
好的東西總是互相傳頌,互相引用,猶如一臺優(yōu)秀的戲劇會被到處移植一樣,貓仔粥后來也傳到了廣東等地。如今,凡是回到祖籍的海外僑胞,都要品嘗貓仔粥。當他們品嘗這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粥品時,都倍感親切,仿佛這碗粥能夠喚起他們對故鄉(xiāng)的美好回憶似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