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話常說:“長木匠,短鐵匠”。這句話說的是木匠老師做活,總是把料留長一點,拚家俱時,不光就刨,長了就截,如果可墨下料,一刨一鋸就不夠數(shù)了。可是,社會上卻另外流行著一種“短”木匠的說法,同是說木匠老師的話,為什么一個說“長”,一個說“短”,正反托呢?
傳說:木匠的祖師爺魯班,門下收了幾十個徒弟,有一個徒弟叫王樂,最是心靈手巧。老師教啥,一點就過。魯班怕徒弟的手藝高過了自己,留下一手絕招誰也不傳。這一絕招就是制作木牛流馬,魯班做這木牛流馬,不吃草、不喝水,日行千里,夜走八百,王樂學(xué)著老師的做法也做了一套。那里都是比墨照線,沒有二樣,就是做成了不會動,他幾次向老師求教,老師都吱吱唔唔不肯說。
有一天,魯班有事出門。王樂心生一計,他走到師母跟前說: “師母。繋煾蹬R走時,叫我用木牛流馬去給人家送趟家俱。叫你 給開動木牛流馬”。這時,師母正忙著做活,騰不出手來,就對王樂說:“我那有功夫去擺治那東西,你自己去罷,只要把木牛流馬的舌頭扳一下就中了”。王樂照師母的話一試,果然靈驗得很。舌頭往那扳,木牛流馬就往那走,扳得快,也就走得快,正得意間,魯班回來了。王樂想,老師一準(zhǔn)非怪罪他不中,可是魯班卻滿面歡喜的說:“這木牛流馬的手藝你已經(jīng)全都學(xué)到手,今天你再去辦件事,回來就算出師。”魯班回到屋里,端出個十分精制的蓮花燈臺對王樂說:“這是給東海龍王做的,你給送去吧!”魯班隨手在地上畫了一只船,讓王樂手捧燈臺坐在上面,那船便自行張起風(fēng)帆,飄飄悠悠飛一般向著大海航去,不久一陣大浪涌來,船和人都沉入了海底,王樂再也沒回來。傳說從此民間就傳下了“短”木匠的話。
這個“短”字,顯然說的是木匠老師教徒弟,對技術(shù)有些保守,而不是說下料的長短。現(xiàn)在,新鄭縣還流行著另外一句口頭語,說是: “王樂送燈臺一去不回來"。比喻那些只有去向沒有回頭的事。(《鄭州市民俗志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