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魏碑”精品在龍門
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由平城(今山西大同市)遷都洛陽,不久即開鑿龍門石窟,雕佛像,刻題記,開創(chuàng)了龍門石窟這一文化勝地。在二千余個窟龕中,北魏造像約占三分之一,一般都面輪清瘦,胸部平直,體態(tài)平穩(wěn),衣紋規(guī)則;明顯不同于唐代造像風(fēng)格:面相飽滿,胸部隆起,肢體勻稱,富有動態(tài)美,衣紋流暢。洞窟三千余品碑刻題記,使龍門不僅成為石鐫佛場,更成為一座古代碑林,不但記錄了發(fā)愿人之愿,而且可證史與補史之缺。這些造像銘記,基本是魏碑體和唐楷,對研究我國古代書體演變,無疑具有重要價值。久負盛名的《龍門二十品》就是其中精品,全為北魏之作,堪稱北魏書法藝術(shù)精粹,故“魏碑體”又有“龍門體”之稱?涤袨樵u述:“龍門造像,自為一體,意像相近,皆雄俊偉茂,極意發(fā)宕,方筆之極軌。”《龍門二十品》,古陽洞竟有十九品之多!古陽洞,龍門石窟開鑿最早、規(guī)模宏大的一個洞窟,北魏王室、貴族造像最集中的一個洞窟。而《始平公造像記》,向來列為龍門諸品之首,為比丘慧成追念亡父始平公,供奉佛龕所作的題記。孟達文,朱義章書,既然二人不見史傳,當(dāng)為民間書法家了。民間書法不民間,字體端莊,結(jié)構(gòu)嚴謹,筆畫方整峻快,代表了北魏書法的典型風(fēng)格。如果二人當(dāng)年有知,怎么也會另勒一石,述說生平,既使在世不顯,也身后揚名了?涤袨檫M而曾感言:“遍臨諸品,終于《始平公》,極意疏蕩,骨格成,體形定,得其形雄力厚,一生無靡弱之病。”臨摹《始平公》,可免一生書法“靡弱”,真乃書家終南捷徑?傊,以《龍門二十品》所代表的魏碑體,字形端正大方,氣勢剛健質(zhì)樸,結(jié)體用筆于隸、楷之間,開一代書風(fēng),數(shù)百年來一直為書家所稱道。
不獨魏碑,還有西山依崖鐫刻的《伊闕佛龕之碑》,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,為故世母親文德皇后所做功德造像的一篇發(fā)愿文,因褚遂良所書,又名“褚遂良碑”。褚遂良,官居諫議大夫,兼知起居事,深受太宗器重,甚至在太宗臥病不起,同名臣長孫無忌一起被太宗召入臥室病榻旁托孤。褚遂良博涉經(jīng)史,工于隸楷,其書法繼承王羲之傳統(tǒng),外柔內(nèi)剛,筆致圓通,與歐陽詢、虞世南、薛稷并稱“初唐四家”!兑陵I佛龕之碑》,是我國現(xiàn)存最大的褚體碑,是其傳世墨跡之一。在紙張尚不普及,印刷尚未發(fā)明,很多真跡就是通過刻石而傳播后世。記得嵩山少林寺內(nèi),李世民名字,就鐫于碑上,使我們至今仍可一睹太宗親筆簽名,盡管鐫刻中,不可能沒有一點走樣,畢竟刻刀與石不同于筆紙,可隨心所欲,書寫自如。
一切都是石頭
其實,這里的一切,都是石頭。原本是山,渾渾沌沌的山,分列伊水兩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