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吃豬肉的皇宮
歷朝歷代作為時代飲食旗幟,莫過于宮廷的飲食。宋代宮廷一改唐代宮廷飲食“紫駝之峰出翠釜,水精之盤行素鱗”這種夸張杜撰大于現(xiàn)實的作風,不僅留下了確切的御宴宮廷菜品明細,甚至還有著流傳至今的原料及做法。從那些充滿濃濃生活氣息的記錄上,流傳著一個有趣的習俗,兩宋皇宮“御廚止用羊肉”,原則上“不登彘(豬)肉”。據(jù)記載,宋太祖宴請吳越國君主錢俶的第一道菜是“旋鮓”,即用羊肉制成;而仁宗禁止宮廷為半夜饑餓時進貢上“燒羊”,所以羊肉是宋代的宮廷食材用量上的至尊。當時陜西馮翊縣出產(chǎn)的羊肉,時稱“膏嫩第一”。宋真宗時,“御廚歲費羊數(shù)萬口”,就是買于陜西。而隨著王朝的傳續(xù),宋代宮廷這種嗜吃羊肉為主要肉類的習俗,有增無減。大致在宋仁宗、英宗時,朝廷從“河北榷場買契丹羊數(shù)萬”。而神宗時代御廚帳本上更“嚇煞人”般記錄一年中“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,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,豬肉四千一百三十一”,這里盡管記載著有少量的豬肉支出,但絕大部分的豬肉是上了“看碟”和配菜之列。
北宋皇宮這一飲食習慣甚至立都杭州的南宋都得以傳承,宋高宗都傲氣地表示宮中主用羊肉,不用豬肉乃祖宗習俗。即使到南宋孝宗時,皇后“中宮內(nèi)膳,日供一羊”?v是因為地處南方,產(chǎn)羊不多,剩下的食料也是用南方特長的魚蝦水產(chǎn)來替補,而絕非豬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