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駕車出鄭州,行于鄭石高速至石人山,再入311國道西行,約兩個半小時抵達洛陽嵩縣車村。
車村,雞鳴鷹洛宛三市,山嶺水域境跨長江、淮河及黃河三大水系。有詩云車村:“風吹閑云飄六縣,一壺茗茶煮三江”,意思是車村地處三市六縣之交匯,三江之脈源,輕風兒既可將小小的一片白云吹散到三市六縣,煮一壺香茶竟用的是三條江里的水。車村氣候濕潤,林草豐茂,風景名勝富集,周邊不到50公里的范圍內匯聚了白云山、木扎嶺、石人山三個四A級旅游景區(qū)和伏牛山國家自然保護區(qū)龍池墁核心區(qū)。
車村鎮(zhèn)風情濃郁,恬靜而秀美。小鎮(zhèn)于盆地中央,翠峰環(huán)伺、四圍若城;汝水蜿蜒而至,貫通于東西而北;街道兩旁之店鋪青磚紅瓦、綠柳掩映,橫豎有致、凈潔明快;民風淳樸、好客。
車村厚重的歷史文化沉積,則鮮為人曉。
古來車村地位扼要,“為棋劫之勢,自昔用兵者所必爭也”。隋唐以前,車村于“汝、潁之間,幾于無日不戰(zhàn)”(《讀史方輿紀要》明顧祖禹)。
鎮(zhèn)南太和山,得名于漢魏。古時將陰陽會合、天地沖合的元氣稱作“太和”,漢代道家人物嚴遵的《老子指歸》說:“天地生于太和,太和生于虛冥”。當時的道家指此山元氣淋漓,涵藉著無窮生機,太和之氣貫通天人,天地賴之以生,人性因之而成,故修真學道之人于此山修煉,“當契太和”,車村因太和山而入籍于史冊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,拓跋宏雄韜偉略,幾度揮鞭南蠻,軍事與懷柔并濟。太和十七年(公元493年)南齊“襄陽首雷婆思等十一人率戶千余內自徙,求居太和川,詔給廩食”(《北史》唐李延壽),孝文帝置太和城以納附蠻。太和城亦有因太和山、太和谷而得名之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