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,按照我們的農(nóng)歷,正月初一是一歲之元、一月之元、一日之元,所以又被稱為“三元”;并且因為它又是一歲之朝、一月之朝、一日之朝,還被稱作“三朝”。
趙之珩說,在我國古代,每年以哪一個月當?shù)谝粋月,有時是隨著朝代的更換而變化的。在漢朝以前,每換一個朝代,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。據(jù)說,夏朝的夏歷把元月作為正月;商朝的殷歷以夏歷的十二月為正月;周朝的周歷以夏歷的十一月為正月。秦始皇統(tǒng)一天下以后,又以夏歷的十月為端月,即十月初一為一年之始。這就是史書中通常所說的“夏朝建寅,商朝建丑,周朝建子,秦朝建亥”。直到漢朝的漢武帝,才又恢復夏朝的月份排列法,一直沿用到現(xiàn)在。
趙之珩說,這幾代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,便把更改后的第一個月叫做“正月”。“正”就是改正的意思。在他們看來,既然他們當了皇帝,居了正位,一年十二個月的次序,也得跟著他們“正”過來。
既然“正”是改正的意思,那么正月的“正”字,就應該讀作“改正”的“正”字音,為什么人們卻把它讀作“長征”的“征”字音呢?趙之珩解釋說,到了秦代,因秦始皇姓贏名政,他嫌“正”字的讀音同他的名字同音,說是犯了忌諱,就下令把“正月”讀作“正(征)月”。后來人們習慣了,就一直沿用到現(xiàn)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