汴繡
汴繡,源于北宋都城汴京。據《宋會要·職官》記載,北宋初期,宋廷裁造院就開始招雇“百姓繡戶”來繡制宮中所需各種用品。崇寧三年(1104年)宮中建立文繡院,招入手藝高超的繡女300名,專為帝王嬪妃和達官顯貴繡制衣服及其他裝飾品。當時民間刺繡十分發(fā)達,北宋孟元老《東京夢華錄》卷三記載,在大相國寺東門外有一條“繡巷”,“繡巷皆師姑繡作居住”,是一個專業(yè)刺繡區(qū)。大相國寺作為交易市場,每月開放8次,其中“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繡作”。其他百姓繡戶更是遍及全城。據《宋史·職官志》記載,宮中文繡院掌篡繡,又設繡畫?,使繡畫分類為山水、樓閣、人物、花鳥,將書畫帶入刺繡之中,形成獨特的觀賞性繡作,使汴繡藝術達到高峰。明人董其昌《筠清軒秘錄》記載:“宋人之繡,針線細密,用絨止一二絲,用針如發(fā)細者為之。設色精妙,光彩射目,山水分遠近之趣,樓閣得深邃之體,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,花鳥極綽約嚵唼之態(tài)。佳者較畫更勝,望之三趣悉備。十指春風,蓋至此乎!”
北宋之后汴繡雖然陷入低谷,但在民間保存著。1959年,代表中原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汴繡《清明上河圖》,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河南廳。它既有蘇繡雅潔活潑的風格,又有湘繡明快豪放的特點,它繡工精致細膩,畫面光亮,色彩柔和,層次分明,古樸典雅,令中外客人無不嘆服!此后,汴繡《清明上河圖》、《百駿圖》、《五牛圖》、《韓熙載夜宴圖》、《簪花仕女圖》等均為國家收藏或被許多國家及個人重金購藏。歷年來,汴繡榮獲的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、國際博覽會優(yōu)質產品獎等各種獎項數不勝數。外國朋友稱汴繡為“中國一絕”。2007年汴繡被收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